齐鲁妈妈团,为孤儿、事实孤儿寻找缺失的母爱陪伴
山里的春天来得总是比其他地方晚一些。风带着刺骨的寒意,吹过小妍(化名)的家时,发出呜呜的声响,像是谁在低声啜泣。
自从爸爸因病去世,妈妈改嫁离开后,小妍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。学校的老师说她在课堂上从不举手,课间也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。
两年前,随着齐鲁妈妈团项目的开展,志愿者李华(化名)走入了小妍的生活里。第一次去小妍家时,看到小妍蹲在墙角,用一根树枝在地上胡乱画着。她的头发乱蓬蓬的,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子,棉袄的袖口还破了个小洞。她不时抬头看一眼正在灶台前忙碌的爷爷,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她的"创作",完全不理会这个不速之客。
"小妍现在情况怎么样?"李华压低声音问爷爷。
"唉,"爷爷摇摇头,"自从她妈走后,就再没说过几句话。在学校也不跟同学玩,老师说她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。"
李华点点头,从包里拿出一个漂亮的文具盒,"小妍,阿姨给你带了礼物,来看看喜欢吗?"
小妍躲在爷爷身后,不肯上前。李华并不着急,她把文具盒放在桌上,又从包里拿出一本图画书。
"没关系,我们先放在这里。下次阿姨来的时候,希望能听到你说话。"她温柔地说。
接下来的几周,李华每周都会来小妍家。她从不强迫小妍做什么,只是安静地陪伴。有时候带些水果,有时候是一本新书,有时候只是坐在小妍旁边看她画画。
一个多月后的下午,李淑华照例来到小妍家。这次她带了一盒彩色铅笔和一本素描本。
"小妍,今天天气这么好,我们到院子里画画好不好?"李淑华提议道。
出乎意料的是,小妍点了点头,虽然动作很轻,但这是她第一次对李淑华做出回应。李淑华心里一喜,但表面仍保持平静,生怕吓到孩子。
院子里,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。李淑华和小妍并排坐在小板凳上,各自画着自己的画。李淑华时不时用余光观察小妍,发现她画得很认真,小脸紧绷着,舌头不自觉地伸出来一点,那专注的样子可爱极了。
随着李华上门的次数越来越多,小妍开始慢慢打开心扉。她开始对李淑华说一些简单的话,比如"今天在学校画了画"、"爷爷咳嗽好点了"。虽然话不多,但对一个几乎自闭的孩子来说,已经是巨大的进步。李华也更加用心地陪伴小妍。她教小妍扎辫子,陪她做作业,听她磕磕绊绊地读课文,陪她吃饭,教她做简单的家务,带她出去玩等等。慢慢的每个周末的见面成了小妍最期待的时刻,她会早早地站在门口张望,看到李华的车时就忍不住跳起来。
通过跟老师沟通,发现小妍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好。上课时会举手回答问题了,课间也和同学们一起玩了,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。
转眼间,项目已经进行了一年,在年终的总结会上,李华分享了小妍的变化。当她展示出小妍现在的照片时,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——照片上的女孩笑容明媚,眼神明亮,与一年前那个缩在角落的孩子判若两人。
"最让我感动的是,"李华声音有些哽咽,"上周小妍问我,能不能带她去见村里另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小朋友。她说她也想去关心那些和她以前一样的孩子。"
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项目负责人走过来握住李华的手:"这就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意义,爱会传递,会生根发芽。"
山间开满了野花,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彩。李华知道,在那些偏远的山村里,还有许多像小妍一样需要关爱的孩子。而她,会继续做那个传递阳光的人,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地温暖,一个心灵一个心灵地点亮。